4月16日,由上海有色网主办的CLNB 2025(第十届)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,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何广博士受邀参与钠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,分享鑫钠在钠电正极材料领域研发成果。何广博士回顾钠电行业近三年发展,指出已实现技术快速迭代、成本显著降低、场景多元化探索三大核心突破,但仍在寻找不可替代的主流应用场景。他还介绍鑫钠材料研发方向,包括场景定制化开发和产能与布局。何广强调钠电产业化要打破惯性思维,通过材料与电芯协同提升终端产品竞争力,呼吁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合作攻克难题,鑫钠愿与全球伙伴携手推动钠电规模化应用
由上海有色网主办的CLNB 2025(第十届)新能源产业博览会, 4月16日,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,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何广博士受邀参与钠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,围绕钠电行业产业化进展与材料创新发展提供鑫钠解决方案,分享企业在钠电正极材料领域的研发成果。

何广博士回顾了钠电行业近三年的发展历程,指出当前已实现三大核心突破:
1.技术快速迭代:2021年行业初期材料主要依赖实验室供给,工艺瓶颈显著(如凝胶问题),层氧正极材料克容量从当初基本性能110~120 mAh/g升级至如今的高容量(150 mAh/g)和高电压体系(4.1 - 4.3 V),特殊设计材料不断涌现,技术发展速度堪比锂电二三十年进程。
2.成本显著降低:电芯成本从1.5元/Wh降至0.4-0.5元/Wh,降幅超50%;国产负极材料价格从20-30万元/吨降至4-5万元/吨,全产业链降本效应凸显。
3.场景多元化探索:应用领域从早期动力、储能延伸至3C数码、汽车启动起停电池等,行业曾布局小动力场景宽电位层氧体系开发,但实际落地挑战大于预期,目前仍在寻找不可替代的主流应用场景。
何广博士还介绍了鑫钠公司的材料研发方向:
1.场景定制化开发:针对小动力场景设计低成本正极材料,目标在当前碳酸锂价格下实现成本优势;针对储能场景,设定长循环聚阴离子材料(NFPP磷酸焦磷酸盐体系)研发目标,通过组分优化将全电池克容量从90 mAh/g提升至110 mAh/g,并力争将循环寿命突破2万次,真正实现与光伏“光储同寿”,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。
2.产能与布局:鑫钠马鞍山基地已建成5000吨正极材料产能,聚焦层状氧化物与聚阴离子两大主流技术路线,首次公开亮相即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关注。
何广博士强调,钠电产业化需打破“依赖锂价波动”的惯性思维,通过材料端与电芯端的深度协同,降低成本、将低温性能、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等优势转化为终端产品竞争力。同时呼吁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合作,共同攻克技术难题,“安徽鑫钠愿以开放姿态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进,期待通过创新材料推动钠电走向规模化应用。”
